刘谦功,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文学学士,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育学硕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文学博士。现为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专门从事国际中文教育工作,2013年荣获“第九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曾赴美国、韩国、荷兰、新加坡、泰国、意大利等十余个国家长期任教、短期讲学或工作。在教学方面,教授过多方面、多层次的课程:本科生课程有“当代中国话题”“汉语新闻阅读”“中国古代小说史”等30余门;研究生课程有“汉语国际教育专题研究”“中国艺术史“等10余门;国内外汉语教师培训课程有“汉语语法与语法教学”“语言学习与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理念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中国建筑艺术极其文化内涵”等30余门。在行政管理方面,1996-2001年担任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言文化系副主任,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启动了汉语言专业经贸方向教学、创建了中国语言文化专业;2009-2011年担任韩国启明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所任职的孔子学院荣获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授予的2011年度“全球先进孔子学院”称号;2022年-现在,担任北京语言大学第九届教学督导组组长。此外,多次担任国家公派汉语教师、汉语教师志愿者选拔考试考官以及教育部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主办、国内各大学承办的国内外教师培训专家;自2006年起为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永久会员。
主要从事国际中文教育、艺术学、中国语言文学领域研究,具体研究内容为:第一,国际中文教育方面:1、汉语教学法,包括汉语要素如汉字、语法等教学法和汉语技能如汉语新闻阅读、高层次口语表达教学法等,以及国际中文教师能力与基本素养的培养等。2、中国文化教学理念与方法,包括对外文化教学重点内容的选择、教师应具有的文化教学理念、行之有效的文化教学方法等。3、跨文化交际策略,包括跨文化交际的主要策略、进行文化对比的重要原则、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等。第二,艺术学方面:中国艺术史和外国艺术史,包括中国艺术史的诸多方面如建筑、雕塑、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剧与工艺美术等,以及进行中外艺术对比时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如欧洲艺术史等,并对本人多年承担的中外本科生与研究生艺术史方面课程的某些专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第三,中国语言文学方面:语言类研究主要为汉字的特殊性、汉语复句的语法特征等,文学类研究主要为对文学史上的经典如《左传》《楚辞》《史记》《文心雕龙》《红楼梦》等所进行的深入研究。
代表性成果主要有:国际中文教育方面有专著《汉语国际教育导论》、论文《外国学生汉字构形意识培养方式探析》《对外汉语复句教学新探》《汉语新闻阅读教学模式探析》《国际中文教师能力与素养刍议》等;艺术史方面主要有专著《中国艺术史论》、论文《从秦始皇陵兵马俑看<史记 • 秦始皇本纪>》《从唐三彩看大唐盛世气象》《欧洲瓷器发明过程及意义考释》《论17世纪荷兰绘画对陶瓷艺术发展的影响》等;中国语言文学方面主要有论文《关于汉语典籍译介问题》《<左传>叙事艺术新探》《中国的“东君”与希腊的“阿波罗”》《<文心雕龙>“风骨”新探》《试析<红楼梦>中垂花门所展示的空间过渡艺术》《从<茶馆>看老舍戏剧意境的创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