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和平,中共党员,教授,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创院院长,1982年毕业于北京语言学院(现北京语言大学),获法语语言文学专业学士学位。1990年与1996年先后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翻译学校,获翻译学硕士及博士学位。自1982年起在北京语言大学任职至今。期间,曾作为特聘教授在法国拉罗谢尔大学、蒙彼利埃第三大学等高校讲学,并在国内应邀在近40所高校讲学。长期从事口笔译实践,曾为联合国、中国政府机构及跨国企业提供交替传译、同声传译及笔译服务。
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教学及中法跨文化研究。具体包括:法国释意派口笔译理论在中国的译介、批评与应用;口笔译实践研究;翻译的动态过程与教学研究;翻译能力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教学法;跨文化因素对口笔译实践与教学的影响。
主要成果:
· 著作:《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口译理论与教学》、《法国释意理论:译介、批评及应用》等。
· 译著:《法国释意派口笔译理论》、《世纪儿》、《街心花园》、《北京的陷落》、《60位作家和他们的母亲》、《分室而居》等。
· 论文:《翻译的动态研究与口译教学》、《职业口译程序与翻译教学》、《口译与翻译学》、《再论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中国九十年代同声传译的现状与思考》、《翻译能力发展的阶段性及其教学法研究》、《释意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应用》等数十篇学术论文。
主要项目:
1. 北京市高校口译教学改革项目(高年级口译教学,2006-2009):旨在改革高校高年级口译教学模式与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职业口译人才。
2. 北京语言大学“十二五”重点科研项目(翻译能力阶段性发展特点与教学法,2012-2015):深入分析翻译能力的阶段性发展特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为翻译教学提供科学依据。
3. 面向冬奥会的跨语言术语库建设及应用开发(2017-2021):联合多语种专家团队,建成全球规模最大、语种最全的冬奥会术语库平台,涵盖8个语种共13.2万条术语。该项目填补了冬奥术语领域的空白,为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提供了关键语言支持,并获得国际奥委会的高度认可。
主要荣誉:
· 2001年,获法兰西教育部授予教育棕榈骑士勋章。
· 2012年,获评“北京市教学名师”。
· 2016年,获评“北京市师德榜样”。
· 2022年,获中国翻译协会“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