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玲,中共党员,北京语言大学商学院、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新商科专委会”常务理事、数字经济专委会专家委员,“一带一路”新商科标准建设联盟创始委员。1994年毕业于郑州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获工学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商学院经济系,获经济学硕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曾先后供职于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分行、郑州大学商学院,2013年调入北京语言大学商学院。
主要从事数字普惠金融、金融科技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基于中小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证结合分析了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移动普惠金融的宏观环境和战略动因、普惠效用与制约因素、供需缺口及市场分析,提出总体思路和五维度重塑发展路径的策略建议(见《中小银行移动普惠金融:战略选择与路径重塑》,2017年1月经济科学出版社);基于数字普惠金融,及时捕捉了《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推出背景下的发展热点,较早基于新型数字金融服务视角,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提出我国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和发挥其福利效应建议,引起广泛关注(见《财经科学》2017年第6期,他引2441次);基于数字金融宣教与多层次监督:探究构建适应性监管、包容性监管、功能性监管、全程性监管“四维”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机制;针对我国金融消费者存在专业知识薄弱、金融素养较低等显著问题,构建改进型UTAUT模型,实证研究金融消费者接受金融消费宣教意愿,提出消费者宣教和保护改进策略建议。依托学校和国内外资讯平台,完成了全球和中国普惠金融、宏观经济资料库建设;作为国家社科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世界银行子课题、中国银行业协会课题等项目负责人,面向国内外开展线上问卷调查和访谈并先后赴各个城市与县域农村实地调研,深入了解了数字普惠金融、新型移动支付、金融宣教和消费者保护情况,收集并掌握了大量鲜活的一手素材和数据资料。
近年来,围绕数字普惠金融、金融科技、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领域,组建科研团队,开展数字经济方向重点问题研究,并积极参与和政府及企业在数字经济研究领域的合作,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的能力。主持国社科基金项目“数字赋能下金融普惠性的比较测评与增强机理多维度研究”,承接中国银行业协会委托课题“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研究”等10余项,出版专著《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研究》《中小银行移动普惠金融:战略选择与路径重塑》等4部,在《管理世界》《财经问题研究》“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Economic Analysis and Policy”等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获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1%,获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等20余项教学科研奖项。撰写《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宣传教育及多层次监督研究报告》《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研究专题报告》《移动金融3.0时代商业银行的自我探究调研报告》《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普惠金融战略与实施研究策略报告》等各类研究报告和决策建议10余项,部分被中国银保监会、中国银行业协会等采纳。